邓小平和法拉奇这是一张拍摄于1980年8月21日的照片,拍摄地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厅。照片中邓小平和意大利籍世界著名记者法拉奇握手,这张照片当时一经公开便引起巨大轰动,因为西方国家被邓小平在接受采访的坦诚所感染,尤其邓小平不回避问题的态度,也让法拉奇也大为震惊。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会议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。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,全国公共场合毛主席画像的数量大量减少,这引起了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,大家纷纷希望来华进行报道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意大利新闻记者法拉奇也申请来中国采访。法拉奇当时有“国际政治采访之母”之称,她以尖锐犀利、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的采访风格著称,曾经让很多著名政治家吃尽苦头。法拉奇举个例子,刚刚去世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对法拉奇很不满,他曾说:“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生平最为愚蠢的一件事,也是一场灾难性谈话。”美国《时代》周刊也批评法拉奇的采访风格过于激进,“在法拉奇采访的世界著名政治人物中,很少没有被她伤害过的……她的采访手法就是故意让对方不安,她接触每一位采访对象都以精心研究的刺激挑战对方。”然而,邓小平却直接接受法拉奇的采访,面对尖锐问题也直接坦诚回答。1980年8月21日上午,法拉奇应约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118厅,当时她下榻北京饭店。邓小平和法拉奇刚在沙发上坐下,法拉奇便提出要一个很不合理的要求,要求独家专访。邓小平微微一笑,当场同意了。于是,专访开始后现场只有邓小平、法拉奇、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钱其琛、翻译员施燕华和一名记录员。法拉奇第一个问题就充满火药味,她问邓小平:“我来的路上只看到一幅毛主席画像,就是挂在天安门上那幅,这幅毛主席画像你们会挂多久?是否会永远保留?”天安门毛主席画像换新这个问题充满火药味。当时法拉奇可能不知道,天安门毛主席画像起初并不是一直挂着的。据资料,天安门挂毛主席画像最早是在1949年2月12日,当天是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,有20万军民来到天安门广场。从拍摄的老照片来看,当时天安门上挂着毛主席、朱德、林彪、聂荣臻和叶剑英的画像,这也是天安门历史上一次性挂了如此之多的画像。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时,天安门只挂了毛主席画像。为何天安门挂毛主席画像呢?开国大典委员会是这样解释的: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,胜利来之不易,人民终于推倒‘三座大山’的压迫,当家做了主人,人民终于站起来了,这是可喜可贺、普天同庆的盛事。举行盛大的庆典,要庄严、隆重、热烈、喜庆,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。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,没有共产党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,悬挂主席像正是人民的愿望。”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不过,开国大典后毛主席画像便被取下来,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在重大节日前后挂上,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。1966年8月,党中央决定毛主席画像常年挂在天安门,并在每年国庆节前夕更换一幅新的,这个规定延续至今。面对法拉奇这个尖锐的问题,只见邓小平以无比坚决的口吻回答:“永远要保留下去。”邓小平邓小平很清楚,法拉奇问这个尖锐的问题,其实就是想了解当时中共对毛主席的评价。如今每到国庆节前夕,天安门毛主席画像都会换新。这幅巨型毛主席画像是纯手工绘制,绘画是王国栋的徒弟葛小光。这个版本的毛主席画像是第八个版本,自王国栋确定后,整体风格一直没有改变。天安门有人曾提过这样一个问题,为何站在天安门前任何一个位置观看毛主席画像,总是会感觉被画像中毛主席的目光注视着。这并不是什么秘密,因为这幅毛主席画像是一幅平面画像,眼神平视前方。只要画师的基本功到位,能准确表达出人物的神态,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。